昂刺鱼(土婆鱼)
昂刺鱼(土婆鱼)
无锡俗称的土婆鱼是一种体形较小的野生淡水鱼,栖息于湖沼、河溪的底层及泥沙、碎石、杂草相混杂的岸边浅水处。生物名称为“沙塘鳢”,苏州上海人称“塘鳢鱼”,江北水乡称“虎头鲨”,浙江湖、宁、绍一带又称吐哺鱼、土步鱼,其肉质细腻,以春季菜花盛开时节为最佳,故又有“菜花土婆”之称。
简史
三国时期东吴的沈莹所著《临海水土异物志》始见记载,称土拌鱼。宋代司膳内人《玉食批》已记述“土步鱼止取两腮”,并有“土步辣羹”菜名。《随园食单》谓:“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。而金陵人贱之,目为虎头蛇,可发一笑。肉最松嫩。煎之,煮之,蒸之俱可。加腌芥(指腌雪里蕻)作汤,作羹,尤鲜。”,清代陈璨对土婆鱼的美味赞美道:“清明土步鱼初美,重九团脐蟹正肥,莫怪白公抛不得,便论食品亦忘归。”《调鼎集》则汇集有“煮土步”、“脍土步”、“脍(烩)春鱼”、“炒春斑”、“春斑汤”等菜单。至今仍为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所喜食,且为春日时菜。旧时土婆鱼价格便宜,仅依靠天然水域捕捞,如今野生的土婆鱼越来越少,物以稀为贵,其市场售价不断上扬,仅靠捕捞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人工养殖便应运而生。
种类特征
中国塘鳢鱼科(Eleotridae)鱼类约有16属30种。产于太湖水域的土婆鱼(Dark sleeper)为硬骨鱼纲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的沙塘鳢(Odontobutis potamophila)。体粗壮,头大而阔,稍扁平,腹部浑圆,后部侧扁。口大,上位,斜裂达眼中心的下方。上下颌具细齿。眼小突出。背鳍两个,分离。各鳍均无硬刺。胸鳍大,圆形,尾鳍后缘稍圆。体黑褐色,常有黄色光彩,腹部淡黄,体侧有不规则大块黑色斑纹,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。
土婆鱼一般不大,约60~100毫米,大的可达150~200毫米。惊蛰一过,天气放暖,水温上升,土婆鱼便会在小河边、码头旁游弋寻食,主要摄食虾类、小鱼、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。动作比较迟钝,很较易捕捉,鱼鳞极细,握在手里比较粗糙。
烹调应用
土婆鱼一身蒜瓣子肉,洁白细嫩而较挺实,味尤鲜香,清明前后,体肥籽满,成为江南水乡独特的美味佳肴。细骨少而易剔除,适宜儿童老人食用。
土婆鱼的民间吃法主要是红烧、蒸炖和做汤。刮鳞、去脏后洗净,放一把老咸菜红烧士婆鱼,独具风味;“土婆鱼炖蛋”是价廉物美的家常菜;“火腿鲜笋煮土步”是与春笋、火腿烧汤,加醋、胡椒调味,笋嫩汤鲜,鱼肉极细嫩,松而不散,开胃,是不可多得的应时菜。还有“雪菜土婆鱼”、“酱烧土婆鱼”、“白汁土婆鱼”、“油浸土婆鱼”等。无锡餐馆除采用家常烧法外,多出肉切片,供炸、炒、熘或氽汤,如“春笋炒塘片”、“糟溜塘鱼片”、“椒盐塘鱼片”、“莼菜氽塘片”等,不过不如民间家常烧法来得鲜美。
士婆鱼头部两颊腮上有两小爿嫩肉,亦称豆瓣肉,大小如蚕豆瓣,洁白细腻,是怕鱼刺的小孩子最喜欢吃的,可取以单独成菜,如“咸菜豆瓣汤”。如有卵块(两块,有包膜,长形两端圆,黄色),应保留同烹或单独成菜,以红烧、红焖为佳。成菜卵块较硬挺而耐咀嚼,且甚香美,一同氽汤亦可,但须延长加热时间,使之熟透。
营养保健
塘鳢鱼营养丰富,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.8克、脂肪3.2克,钙420毫克,还含有磷、铁、维生素等。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谓其“味甘、温,无毒”,可“补脾胃,益元气,养荣血”。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谓其“味甘,性温,补脾胃,治噎膈,除肿湿气,疗一切疮疥”,“又能扶阳”;并谓其卵可“助相火,暖腰肾”,“用烧酒醉食,颇能兴肾,与对虾同功”。有补脾益气、强筋骨、治水气等功效。妊娠期和产妇多食有保健作用。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(大约7-8天)。